【教师风采】认真做人 用心做事
黄忠伟
我是1985年毕业的,自从来到山东财经大学工作,至今已有35年的教龄。历经35年的教学实践锻炼,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一点收获和体会。现总结如下,和大家交流。
一、做人之道
在教学上,我的做人准则和工作信念是:“认真上好每一节课,这既是对学生和学校负责,也是对自己负责。”这是每学期第一堂课我都会给学生说的。它也留在中国大学慕课我个人的首页中。
我们都做过学生。多年的学习,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是好老师,也知道什么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老师。做出这种判断,主要依据就是两条。一看教师的教学功底,二看教师的教学态度。教学功底主要表现在:能不能熟练地驾驭授课内容;能不能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;能不能既立足于教材有超出于教材,把自己的科研所得熔铸于教学之中;在中学许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学过四门“国课”内容的基础上,能否仍然把绝大多数学生牢牢地吸引在你的教学之中等。这是教学功底高低的表现。教学态度则表现为对待教学是不是老想着偷工减料、偷懒摸滑;能否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节课;是否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等等。其实,如同我们做学生之时能够做出明确的判断一样,对于我们的学生,他们也能够对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。
在每一学期开学后,经过不长时间的接触,在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位好老师后,他们会认真配合他的工作,绝大多数同学都会专心致志地学习,也很少会有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观看与授课内容无关的东西。反之,当他们不认可教师之时,则会通过上课低头、看其他课外书籍、上课玩手机,甚至大家都集中在教室后面就坐等各种行为表现出来。
对于教师来说,如果教学功底差一些,但教学态度好,学生还不至于太过反感;如果教学功底不行,教学态度又不好,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反感。只有既教学功底扎实,又对学生认真负责、教学态度好的教师,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认可。
我的工作信念是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。这肯定是对学生和学校负责,但我认为这也是对我自己负责。尽管目前高校中还存在着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。但是,在市场经济之中,毕竟存在着优胜劣汰的机制。任何一个单位都希望留住那些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,大家鄙视那些不负责任、思想有问题的职工。而且,一般来说,在职称评定、评奖评优等关系每个人利益的事情上,优秀员工所获得的机会也总是更多一些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。
基于这样的认识,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,通过不断地摸索,我自己也在逐步提高教学水平;通过上好每一节课,去争取赢得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。当我们的教学能够得到学生认可时,我们需要传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,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学生的头脑,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的。
这里有一个问题,上好每一节课自然会比有些教师付出许多。那么,这种付出值还是不值?
我以为,当你的付出换来的是较高的抬头率和较高的出勤率,一种信任与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给我带来成就感和心中的快乐之时,这不是用金钱能够比拟的。正是这样的心理感受,驱使着我能够始终如一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。
二、教学之道
如果说教学有道的话,我想就三十多年对教学对象、教学内容、教学设计、教学治理、成绩评定、教学改革,以及年轻教师提高等问题谈些自己的体会。
首先,是关于教学对象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,这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。对于本科学生,我认为要把课讲好,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。所谓有的放矢就是放箭要对准靶子,说话做事要有针对性。就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(以下简称《概论》)课而言,我做过多次问卷调查,并且和不少学生交流过他们在中学时的学习情况。对于理科学生来说,其实,本课程的许多内容他们在中学时期并没有学过。因为,我国高考的指挥棒让他们把与高考无关的政治课内容早早地扔掉了。而对文科学生来说,尽管他们学到的比理科生要多许多。但是,中国高考的应试特点,决定了中学老师更多教会了他们知其然,但他们并不知其所以然。尤其是如何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去更好地服务于现实,中学老师所做的工作是极为欠缺的。只有准确掌握中学时期我们的教学对象学习的状况,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,才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更合适的。
从长期的实践看,在《概论》课上,我以为专题教学不一定合适,而系统传授+专题教学可能更合适。因为,我们学校大多数班级都是理科学生占多数,由于中学时期他们相关知识的储备欠缺,贸然采用专题式教学,效果未必就好。我所总结的“系统传授+专题教学”相结合的方式,是指通过系统传授以弥补他们中学时期知识结构的欠缺。而专题教学则是就每章中个别问题,结合自己的科研进行深入阐释。这种点面结合与深广结合的教学方式,就是根据教学对象中学时期的情况做出的教学安排。从多年的实践看,学生是较为受用的,他们也是比较满意的。比如,我讲邓小平理论中的“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”,既要较全面地讲清楚该理论的主要内容,也应结合华西村等鲜活的案例,说明共同富裕在我国是一定能够实现的。再比如,我讲生态文明建设,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我国生态文面建设的理念、实质、国策等基本内容之外,我会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汽车产业低碳发展上的两个研究,即“环境市场失灵下我国汽车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”,《经济与管理评论》2017年第3期;和“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反思”,《企业研究》2014年7期,给学生做两个专题分析。这就把所教的内容讲透了。而且,都是紧贴社会现实的分析。
对于研究生,我是力求把“精粉”做成“馒头”,而不是“窝窝头”。对此,一方面我要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搞科研。这包括:一是对自己过去发表的主要文章进行构思、结构、布局、逻辑、论证等详细地解读,以增强他们的感性与理性认识。二是指导他们动手写作,甚至直接带他们就当前我国最前沿问题进行研究。比如,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研究,有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等等。三是严把毕业论文关,通过精心指导,力争让他们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,以此全面提升其科研能力。我第一个毕业的研究生马新钰,就以外审一个A和一个B的结果,获得我院本届毕业生中优秀论文的成绩,并顺利入职山东菏泽学院马院从事“两课”教学。另一方面则是带领他们深入了解社会。这包括参加学术会议,外出调研参观考察等。如果院里能够提供经费更好,如果不能,就自费带他们出去。主要考虑就是让他们拓宽视野,了解社会。为此,近年来我先后带他们去过山东兰陵代村、济南章丘三涧溪村、山东潍坊寿光、山东菏泽鄄城等中国先进与落后的农村调研,收获都很大。
人心都是肉长的。你怎样待学生,他们就会怎样待你。在教与学中,我从学生的言谈话语和字里行间,能够读出他们对自己的信任和爱戴。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
其次,是关于教学内容。1985年我刚来学校工作时,曾给学校干训部的学员带过几节哲学课。记得当时讲授的是“否定之否定规律”。我给他们讲的是黑格尔的三段论。后来,我意识到这样的教学内容,一来他们很多是听不懂的;二来他们肯定是不欢迎的。只不过出于礼貌,他们不会说什么。因此,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后来,我慢慢地意识到,对于教学内容的处理,要更加注重其现实性,针对性和有效性。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。要紧密结合现实去安排教学内容。只有这样,学生才能感受到理论的价值,也才能真正喜欢学习《概论》课。比如,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,我是重点给他们阐释其中所蕴含的毛泽东的大智慧,让他们知道这些大智慧许多在今天都有用武之地;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,我是在介绍当年我国改造的做法及成就后,指出所存在的问题。并结合日后我国农村四十年的改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,比较前后的批判继承关系。我认为,只有把当年的改造与今天的改革联系起来讲,这一章的内容才能真正讲活。不然,那只是一段历史。
再次,是关于教学设计。一般来说,好的授课,离不开好的教学设计。也就是说,对所要讲授的每一节内容,我们要考虑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内容合理的编排,把其中的亮点都能引人入胜地讲出来。从而,达到吸引学生学习的目的。这其中很重要的方法就是:要么围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或是现实中的精彩案例,把某个理论讲深讲透;要么把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。只有把内容讲深讲透,即便是文科学生他也会感到这是他在中学不曾知道的。这样,他们才会敬佩教师。我们才能打掉他们的傲气,和“半瓶子醋乱咣当”的坏毛病。从而,让他们安心学习。
例如,我在讲授《概论》有关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时,通常会结合1978年邓小平在领导党的思想路线拨乱反正中,他所表现出的高超领导艺术去讲解,而不是抽象地讲述这部分内容。讲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时,我会结合聂树斌案这样一个典型案例,给他们做一个“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聂树斌案再发生”的专题讲座。由于在这方面我有过深入研究,也发表过相关成果,这里的讲课我是有底气的。
第四,是关于教学治理。在课堂上,我是崇尚严格治理的,严是爱啊!其实,只要对学生好,对其严格治理,他们是完全能够理解也能接受的。他们绝不会因为你的严格治理,最终对你说不是。相反,如果不管,放任自流,这对那些学习认真地同学来说会觉得不公平。因为,如果采用期末考试一锤子定音的做法,不学习的学生很有可能考的比学习者还好。由此,就会产生不公平感。而且,如果教师讲的课没有吸引力,他对学生又不管,那么,上课的学生会越来越少,抬头率会越来越低。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。
这种治理包括,出勤治理,迟到治理,成绩评定治理,以及前后座位的引导治理等等。有效的治理,能够保证出勤率;能够把学生集中到你的跟前上课;能够保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。当然,由于时间所限,我的很多治理措施都是结合其他工作一起进行的。而且,尽可能地相信学生自觉,尽可能地减少考勤。
这里,我特别想说一下学生成绩的评定治理。用好了它,能起到很好的指挥棒的作用。我的学生每学期拿到的最后总评成绩包括:占70%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占30%的平时成绩。以本学期为例,我的平时成绩通常包括四个部分:考勤,占30%;课堂提问,占20%;本学期线上的视频观看,占30%;开学后第一单元毛泽东思想的全面测验,占20%。我的考勤每学期最多会不定时进行五次,它可以较准确地判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。从线上后台的监测来看,线上视频观看占30%,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家学习。而开学后的单元全面测验,也能引导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学习。这就达到了在疫情期间如何引导学生学习,并有效治理学生的目的。
总之,为了把课上好,有效的治理是必不可少的。用好了这一手段,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。对此,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动一番心思。
第五,是关于成绩评定。有的教师不重视平时学生学习的考察,听之任之。只重视期末考试,采取一锤子买卖的做法。无论学生是否爱听,只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。这种做法,会让教师找不到教学的快乐。
相反,我的做法是,我并不关心期末考试,更加在意平日考察。因为,在现有考试方式下,对98%的学生来说这是不难通过的。而且,很多学生都能拿到高分。如果以期末考试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,则难以有效区分优劣,难以准确记录每个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。因此,我更加关注的是每学期的教学过程中,对每个学生进行的长达一学期的过程考查,并时刻记录他们的成绩。这样,平日与期末成绩相结合,就能比较准确地评定每个学生应得的成绩。而且,它还具有良好的指挥棒的管理功效。
以前面我讲的平时成绩四个部分内容为例,不定时的出勤抽查,像达摩克里斯剑一样,始终高悬于学生头上,让他们时刻不能放松;课堂提问既可以检查前期的学习效果,又间接达到了抽查考勤的目的;同样,我在后台所监测到的每个学生在线学习情况,会引导他们在开学之前认真观看视频;最后,在开学之后第一单元的全面测验,既起到了督促学习的作用,又为我开学后灵活掌握第一单元的教学用时提供了依据。总之,一定要充分发挥平日总评成绩指挥棒的作用。
第六,是关于教学改革。对于教学改革,我持拥护态度。比如,利用中国大学幕课平台,所进行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改革。在上学期的探索中,由于尝到了甜头,我支持这项改革。
但是,有些改革我们就不能人云亦云,盲目跟从了。比如,别人在搞专题教学,你也盲从跟进,这是不行的。因为,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,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和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可能能够这样来讲,但以理论见长的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和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》课教学,未必就一定适合。
对此,我选择的标准是,只要学生认可,他们愿意听你的课,你所选择的教学路子就是好的。如果人云亦云,最后只能弄成“四不像”的结果。而且,如果讲的课学生不爱听,整个教室中很多学生上课都耷拉着脑袋,我认为这种改革是不成功的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主见。
最后,是关于青年教师。我也是从年轻教师成长起来的。在成长过程中我认为,如果年轻教师能够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,特别是刚刚走上讲台,或者是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教师,能够虚心地跟着老教师认真听一学期的课,多让他们指点指点,这对他们会有很大帮助。在此,我要提到陈凌老师。她本身教学效果就很好,但从原来所讲的《政治经济学》向《概论》课转变的过程中,她跟我听过大半学期的课。这表明的是一种态度。有了这种态度,凭借她的功力,其《概论》课能讲不好吗?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“虚心使人进步”的道理。
三、科研之道
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舞台上,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在中学时期都或多或少学过相关的内容,与专业课教师相比,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。如果你所讲的课程在学生看来都没有他们中学老师讲得好,他们肯定是不买帐的,肯定会采取各种行为加以抵制。只有你做的比中学老师好,他们才会认可我们,也才会支持我们的工作。所以,与专业课教师相比,“两课”教学是有挑战性的。
对于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来说,如果其科研能力一般,写不出什么文章,但是,只要他能勤于学习,勤于读书、看报、听新闻,勤于借鉴学界同行的研究成果于自己的教学,他也能够把这门课讲好,并讲出深度和广度。怕就怕在,一方面自己懒于学习,另方面自己的科研能力又不行,长期抱着一本多年不变的教案上课。可想而知,想要把课讲好几乎是不可能的!
我认为,高校“两课”教师想把课讲好,除了要不断学习、勤于借鉴之外,再一点就是要搞好自己的科研。科研与教学如车之两轮、鸟之双翼。它们是相互促进的。很多教研课题本身就来自于教学;而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会不断深化自己的教学。这一点,前面我已举过多个例证。
我所学的专业是哲学、“两课”与企业管理。在过去三十五年中,先后发表过论文、出版著作100多篇部。有的文章也刊发在南大C类核心期刊上。我的研究领域比较宽广。这一点对于我从事的《概论》教学很有帮助。
从教学实践看,你搞不搞科研?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于自己的教学之中?这对学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。建立在科研基础之上的教学,由于能够把课讲出深度,讲出特点,自然会得到学生的首肯与敬重。
最后我要说的是,如果进行科学研究,论题的选择一定要到现实社会中寻找,而不是到故纸堆中找寻。中国四十多年火热的改革开放实践,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沃土。
一分耕耘,总会有一分收获!